什么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是什么?
作者:星辰西米露 2022-05-20 21:04:44 心理百科

精神分裂症:他人即地狱

普通人怕鬼,精神分裂者怕人。

如果按精神疾病的严重程度划分的话,精神分裂症是排在第一位的精神疾病。

全世界人口中,有1%的人得过精神分裂症或曾经患过精神分裂症。在我国,有约700万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是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疾病。

患者一般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得病,一旦发展为慢性疾病,将影响病人一生,同时也会给病人的家庭带来严重负担和压力。

今天我想从精神动力学和客体关系这两个角度,来谈谈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包括DNA遗传、母孕期影响、神经发育、脑结构改变、神经生化改变、炎症反应等,几乎都有所涉及。但到目前为止,精神分裂症病因仍然未明。

虽然如此,亲子互动模式已经被证明,是形成精神分裂症的关键一环。

我们去追溯患者的成长史,普遍发现他们童年曾经被不恰当的养育。包括频繁变动养育者、被遗弃、被忽略、要反过来照顾父母、自我空间被入侵、在依赖和照顾父母之间挣扎。

精神分裂症的形成,一般是三代人“合力”的结果。

展开患者的家谱图,两系(父母)三代里面大概率有一个家人,具有精神病性的人格结构,有时甚至同样是精神疾病患者。

区别只在于是否被诊断出来。而精神疾病缺乏自知力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患者终其一生都不认为自己有病,当然不会去医院了。

需要强调的是,对患者童年抚养模式的探索,不是为了“指责”养育者。每一个养育者都有他的过去,也有他的局限性。

他们或许是加害者,但他们首先是受害者。

每一个父母都想努力去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他们也曾经被不恰当的对待过,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曾经被对待过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因此,这种伤害被传递了下来。

我们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斩断病态的互动模式,减少精神疾病的传递。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才可能破除循环的魔咒。

01、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分阳性与阴性两种。

阳性症状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存在的一些表现在患者身上出现。如患者出现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或行为紊乱等。

阴性症状则相反,在正常情况下存在,但患者身上缺失,如情感需求、意志需求、被爱需要、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体验需求,在患者身上逐步消失。

患者对周围至亲受伤、生病住院没有任何反应、情感淡漠,没有相应的情感体验,部分患者不愿意读书、工作,也是一种阴性症状。

阴性症状较阳性症状更难鉴别,需要长期观察。

02、解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在特质

患者A,18岁,女性。

A因为单相思失恋,出现幻听,感觉有人在跟她说话,说什么又听不清楚。感觉学校里所有人对她都不好,在看自己,对自己吐口水,所以她不愿跟任何人来往。生活懒散,不愿意换衣服,不愿意洗澡,经常自言自语,动作怪异。

A觉得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思维,而别人都有,所以她很着急。她常常感到身上绑着东西,活动不自如。父母放杯子声音大一点,她就觉得父母在朝自己发脾气,就说要“杀死父母”。

A小时候1岁多的时候,父母去了外地打工,她跟外公外婆生活,父母很少回来。

初中以后,父母回来了,A和父母,还有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时A的性格已经比较孤僻了。

父母回来后,情况并没有好转。家里气氛很怪,每个人都藏着心事。父亲经常喝醉酒,喜欢骂她,生气的时候不理她。A最喜欢爸爸,也最害怕爸爸。

A的成绩一直不错。爸爸很要强,教育她做一个有用的人,对A的学习成绩期望比较高。

A经历了数次被抛弃。首先是父母的离开,然后是外公外婆,再次是爷爷奶奶。

重新回到父母身边之后,最喜欢的父亲的爱又不可捉摸,变化无常。父母营造出一种家里很穷的假象,但A长大后发现,其实家里挺有钱的,父母并不是饭都吃不起。

父亲对她的爱是有条件的。你成绩好,我就多爱你一点,你成绩不好,我就不爱你。

所以A的成绩不错。她努力学习,努力把成绩当成筹码,来交换父亲的爱。

其实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成绩都不差。他们的智商不低,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别人的学习是生活,他们的学习是生存。

他们把自己本就所剩不多的精神资源,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苦苦去换取人世间的那一点爱。但这种状态很难持续,随着学业要求越来越高,孩子的精神能力又在不断衰退,终有一天会崩盘。

那个时候,她失去了唯一的筹码,只能分裂了。

精神分裂症患者敏感脆弱,特别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害怕与人相处,害怕别人迫害自己,希望别人喜欢自己,欣赏自己。

这些东西有什么问题吗?我们正常人也有啊,区别就在于度。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核心自体,这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也是我们心灵的内核,精神的边界。

自我价值感是构建核心自体的基石。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历了被抛弃、被忽视、被情感虐待的痛苦过程,核心自体无一例外都没有发展起来。

他们的灵魂无处栖身,他们的精神世界缺乏边界。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主体,也无法把他人当成客体。他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混淆,想象与真实融为一体。

此时,妄想就产生了。

妄想是患者身上出现不符合客观现实的信念和推理,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移,无法说服,也不能凭亲身经历加以纠正。

妄想有很多种,但所有的妄想本质上都是关系妄想。患者把无关的事情,都看成是冲着他来的。

这其实是患者对人际关系的极度渴求,用以弥补小时候的缺失。但他又害怕人际关系,那些人可能会伤害他。所以他在渴求和害怕之间分裂了,只能以扭曲的妄想的方式去表达这种冲突。

比如被害妄想,患者无端认为有人采取各种手段在算计他,谋害他。

自罪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这里的“恶”是对他人的恶,是自己变“坏”的爱带去的。

疑病妄想,反复检查仍然怀疑自己有病。这同样是一种关系妄想,因为病人频繁感到躯体的腐坏感,本质上来源于他脆弱的自体,缺乏一个爱的客体的支撑。

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活动受外界某种力量的支配,比如激光、外星人等。这些外在的力量,其实是早期养育者过度控制他的象征。

嫉妒妄想,坚信配偶对其不忠,背后潜藏的是对自己的看不起。自己都觉得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自己都不爱自己,配偶怎么会爱自己呢?

钟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坚信别人爱上自己。

夸大妄想,患者夸大自己的财富、地位、能力、权力等。

妄想的世界里,前5种妄想从环境到自己都是坏的,环境在迫害自己,自己也不值得被爱被珍惜。

后两种妄想环境和自己都是好的,自己也受到环境的喜爱和接纳。但正常程度的喜爱并不够,必须要特别强烈的喜爱,或者所有人的喜爱,有一个讨厌自己的都不行,才能维持脆弱的自体和自尊。

什么是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是什么?

03、容易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几种亲子互动模式

一是养育者对孩子制造爱与恨的撕裂。

患者B的妈妈,在家里天天对着B说爸爸的坏话,指责爸爸各种对不起她。

但是B到高中二年级,慢慢发现事情不像妈妈说的那样。爸爸其实是一个很有能耐的人,会开车,会挣钱,会乐器,而妈妈却很无能。

妈妈在爸爸面前总是一副讨好的样子,妈妈说爸爸坏话,就是想让B和爸爸变得生分,然后妈妈可以获得爸爸的青睐。

获知这个真相之后的B崩溃了。妈妈一方面很坚强,可以把丈夫排挤出她们母女二人的空间;另一方面,妈妈又要在孩子面前述说婚姻中的痛苦,这又表明妈妈是需要爸爸的。

这种矛盾的信息被称为双重束缚。孩子会陷入两难境地,是帮妈妈好呢?还是不帮?

帮妈妈,就要一起去恨爸爸,但妈妈又是需要爸爸的,还讨好爸爸;不帮妈妈,就要看着妈妈痛苦,忍受巨大的内疚感。

B的精神世界持续的被撕裂,她忍受不住长期的痛苦,在高中时精神分裂了,这是她保护自己的最后的方式。

二是养育者在精神上对孩子具有吞噬性和包裹性。

有些养育者缺乏安全感,所以试图去掌控孩子的一切,包括孩子的日记,孩子的思想。

孩子没有一点点自己的空间,父母大事小事都自己说了算,替孩子做决定。养育者的过度入侵,会造成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吞噬和包裹。孩子为保持自己的主体性,轻则叛逆对抗,中者离家出走,重者精神分裂。

孩子从妈妈(养育者)的眼睛里,看不到自己的存在。妈妈的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孩子。而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人,自我价值感会低到尘埃里去,为了抵抗被他人同化的生存危机,他只能活在妄想的世界里。

三是溺爱和冷漠的交替进行。

孩子遇到一个溺爱自己的妈妈(指代养育者)是不幸的,遇到一个冷漠的妈妈同样不幸。更不幸的是遇到一个兼具这两种特点的妈妈。

妈妈有时什么要求都满足孩子,有时又把孩子关在门外,任凭孩子哭得惊天动地也无动于衷。面对这样不可捉摸的妈妈,孩子只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活着。

孩子很难和妈妈保持情感关系。为了简化这种关系情境,孩子只能退行,退到用身体接触来代替情感接触的形式,这被称为对客体关系的去情感化和对客体的去人格化。

所以患者是冷漠的,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一片荒芜。

精神分裂症并不可怕,经过住院治疗,坚持吃药,症状一般都能得到控制,患者完全可以带着症状生活。

精分大师荣格就是一名精分病人,电影《美丽心灵》原型数学家纳什带病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

还有画家梵高,他进入精神病性的世界时,内心的色彩斑斓无比丰富,他把这些画了出来,才成就了他。

还有很多未被诊断出来的精神病人,他们隐藏在人群里,同样过完了精彩的一生。

我们理解精神分裂患者,也是在理解我们自己。我们贬低他们,也是在贬低同样作为人类的我们。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最新测试

  • 治疗师焦虑心理效应心理恐惧症智力亲子关系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冥想亲密关系情绪管理性取向情商心理测评系统焦虑症双向情感障碍思维反刍原生家庭偏执型人格绿帽情节职场心理反社会人格男人心理抑郁症测试容貌焦虑孤独症正念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