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是自私吗?
作者:顾莉萍 2022-06-04 20:10:56 成长心理

星期一我们和大家分享了《面对社交尴尬,我们和孩子都需要一个台阶》,文章说的是玩具是父母买的,那父母能否做主再送人?

后台提问:“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这是不是自私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看自私的涵义,参考百度百科,自私有几个涵义:

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利益

归为个人私有

偏私

从成人的世界来理解,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的情况,确实是自私的表现。

但是,成年人和孩子却有明显不同的认知、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幼儿园和更小的孩子通常是没有集体、社会等这样的概念的。

4-8岁孩子观念的发展变化

5-6岁,平等分配水平:当资源较少时,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数量相同的资源,例如钱、玩游戏的次数或好吃的东西。

6-7岁,按劳分配水平:应该对那些工作特别努力的人,或以特别的方式进行工作的人进行额外的奖赏。

约8岁以后,仁爱观水平:应该对那些条件不好的人给予特别的关注。例如看到零食少或者不多的伙伴,他们会认为应该给多一些。但是常常限于自己的朋友。对陌生人仍然是公平分配的原则。

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是自私吗?

另一项的研究也发现,“吝啬”倾向的表现在4~6岁达到高峰,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慷慨”倾向到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8岁。

如果抛开这些发展能力和认识后,就简单地被定义或者评价为某个行为是自私的表现那是不合适的。

是否是自私,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理解的能力、做事情的出发点和是否能够判断对环境的影响等各个方面来判断的。

例如,对于典型自闭症的成人,可能因为喜欢重复拍打物件弄出声音影响到环境,ta确实是喜欢这样做并且沉浸其中,但是却无法判断对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影响,这种情况评判为自私当然是不合适的。

如果孩子足够大,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而用不合适的方法,

例如,五年级的孩子吃饱了,旁边有人明明饿肚子也不会伸手相助,那么是需要考虑多种情况的。

对于小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往往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看到眼前的玩具,他们的想法往往是:

这个玩具好玩,我也要玩!

为什么抢我的玩具!(尤其是另一个孩子已经有抢的行动时)

我害怕玩具被弄坏了~~~(潜台词是以前给***玩,玩具都搞坏了/妈妈上次拿给人玩就弄坏了,呜呜呜,我才不要呢,我才不相信呢。)

所以看到孩子的一个行为表现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多问问、多看看,尝试就这个行为本身的目的和动机多解读,然后聚焦于孩子的需要和动机上,引导孩子学习理解社交冲突和解决类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评价或者下标签呢?

不同的想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对话:

“嗯,宝贝也想玩,所以现在还不想给XX试试的。”

“哦,ta在抢你的玩具,所以你在保护ta!”

“哦,XX上次把玩具弄坏了,所以就担心这个玩具也被弄坏了。”

根据孩子不同的动机,引导换位思考或者其它社交技能的学习。

第一种想法

我们会表示理解,然后去协商借着轮流玩,宝贝玩2次、然后接XX玩两次。或者宝贝玩3次,XX玩3次...

第二种想法

我们已经表示理解之余,还会给予支持。妈妈在,你的东西不会被抢的,我会和你一起保护它!但是XX想试试,我们保护玩具让ta摸一摸试试怎么样?(这里看具体情况,如果对方确实是每次都在抢娃玩具的,那就不说话学习分享了,而是学习自我保护了)

第三种想法

嗯,玩具希望保存得好好的,妈妈借出去了没有留意、妈妈很抱歉,我和你一起想办法让玩具变一变身!咱们借一个妈妈不容易坏的东西给他玩试试。

除了本身是自己的物品之外,有一些情况是需要考虑的:

例如提供了孩子喜欢的食物,只有一份和准备了3份充足的食物,这个任务的挑战难度是不同的。

例如老大和老二之间的较量,会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至少我们可以先提供丰富的物品,帮助孩子学会分配,学习轮流使用。而更复杂的同胞竞争,除了年龄相应的能力之外,还需要根据行为背后的动机在日常的生活中逐渐调整。

一个行为,需要避免就事论人、简单地评价和下标签。尝试就事论事,并且看得远一些,解读背后的动机。

参考资料

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1):52~58。

声明:本站内容与配图转载于网络,我们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由于部分内容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稿费领取与侵权删除请联系我们,联系方式请点击【侵权与稿费】。

最新测试

  • 治疗师职业价值观倾诉正念智力反社会人格焦虑症心理学家双相情感障碍社会心理学原生家庭心理咨询亲子关系社交恐惧症回避型人格障碍绿帽癖社交恐惧职场心理产后抑郁症抑郁症心理测试强迫症亲密关系九型人格弗洛伊德心理咨询师无性婚姻自卑